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百川归海,华夏同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延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各民族交流互鉴。9月24日,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赴民族文化宫参观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展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为线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从“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维度,描绘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多元共融、凝聚不散的历史长卷,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觉增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通过参观此次文物古籍展,马院师生们生动感受到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亲身体验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伟大成就。这幅历史的画卷深深镌刻在马院师生的心里,对于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激励着大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全院思政课专任教师在现场,以教研中心为单位进行了专题教学研讨。研讨结合展览内容,紧紧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好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引领作用、如何精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如何进一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等方面深入展开讨论交流。
学习心得:
置身于展厅,亲身领略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长卷,深切领会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进程,深刻把握到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尤其是“大团结”单元所展示的一系列珍贵文物和资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党员,要不断推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努力实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紧密融合,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中心教师张亮亮
我与我所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中心各位老师就展览呈现出的突出特点交流了感想,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点——突出的统一性。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大一统”的制度实践和价值追求,贯穿着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在新时代的今天,“大一统”思想也体现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实践之中。作为民族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我将在日常的工作中、学习中把握和应用这一精髓,致力于传播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共性,将思政课堂作为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力阵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中心教师赵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