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民族院校中最早设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始终坚持政治立院,经不懈耕耘,已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秉持“两个结合”、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院以“知止揆一,至诚无息”为院训,以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己任。
历史沿革——
源于延安:延安民族学院时期开设政治课,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
最早建系:1952年建立政治系,是中央民族学院最早的两个系科之一,专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教育。
新世纪建院:2004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研平台——
学院现有“四系两所”,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思想政治教育系、中国近现代史系、政治学研究所和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所。
1个国家级研究基地秘书处: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秘书处;
1个国家级学会秘书处: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秘书处;
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秘书处: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基地秘书处;
1个北京市“思想引领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高端讲坛);
1个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1个北京高校宣传文化创新工作室(培育):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与传播创新工作室;
1个院级常设学术平台:中央民大马院学术工作坊。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13年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民族(地区)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联席会并成为会长单位,每年定期举办全国民族(地区)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论坛和研究生论坛。学院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构建等中央民族大学学科优化调整中作出重要贡献。
基层党建——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于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3年荣获“中央民族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4年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理论宣传——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是中宣部在全国范围内首批确定的7家协同研究基地之一,致力于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华民族篇”。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基地在“三报一刊”已发表数百篇理论文章,连年获评优秀基地。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高端讲坛)至今已举办近百期,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反响,被纳入北京市“思想引领工程”资助计划,多家国家级媒体予以报道。学院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建立了10余个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100%,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宣传、党政管理等工作。
师资队伍——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在岗专职教职员工53人(专职教师48人),其中高级职称27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7人。学院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1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特级教师3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1人,国家民委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民委青年教学标兵1人。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