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知行中华丨站哨岗,打游击,他们这样纪念80年前的抗战历史

时间:2025-09-01 浏览量:


当长春沦陷史陈列馆的斑驳展墙诉说苦难,当长影旧址博物馆的老胶片流转信仰,当莲花岛影视城的实景炮火唤醒斗志 —— 这个夏天,中央民族大学 “赴东北历史革命基地调研‘两个结合’背景下红色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 实践团,带着“以史为鉴、传承精神” 的初心,踏上东北这片红色热土。


历史回响,在铁证中触摸抗联精神


走进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他们为什么杀人?”小学生攥紧拳头的提问瞬间将大家拉进抗争和屈辱的岁月。墙上日军战犯的罪行记录、细菌活体实验的刺痛影像、幸存者的血泪证词清晰可见,讲解员哽咽着讲述的一〇〇部队研制细菌武器、释放鼠疫的恶行,无一不在诉说 14 年抗战的沉重过往。


图片

小朋友参观日军罪行陈列

图片

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日军细菌战罪行


师英杰老师总结说:“我们不仅是在陈列历史,更是在守护与传播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种。”“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东北抗联精神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这里展现。


图片

师生体悟“军民一心”精神


图片

师英杰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东北抗联精神



影像传承,光影中的时代叙事

踏入长影旧址博物馆,《白毛女》《党的女儿》《英雄儿女》等经典影片的介绍墙依次展开,老胶片上的细微划痕,仿佛都在流转着跨越时代的红色记忆。在电视剧《人世间》场景还原区,土坯房、腌酸菜坛散发着浓郁的生活烟火气;老片放映时,画面里的战壕、迫击炮,又瞬间将人带回烽火连天的岁月。


图片

团队成员参观卢沟桥微缩景观


图片

团队成员体验电视剧《人世间》场景还原区


电影修复师修的是胶片,留的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讲解员的一句话,道破了长影影像传承的意义。从黑白胶片到数字技术,从记录硝烟到描绘炊烟,长影的影像从未褪色。这些镜头里的信仰,不仅是电影艺术的珍贵遗产,更是几代人用光影共同书写的历史篇章。



创新表达,历史在沉浸体验中涌动

长春莲花岛影视休闲文化园,为红色记忆赋予了更具互动性的当代表达。刚入园,复原教室就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木制老课桌、抽屉里的不锈钢饭盒、桌旁的旧水壶,生动还原了前辈们读书求知、立志报国的学习环境,让人仿佛能看见当年青年为祖国繁荣奋斗的身影


图片

团队成员在复原教室中进行体验


在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雕塑下,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一同手握红缨枪,模拟 “游击战”。当 “日本士兵” 和 “汉奸” 被成功捕获,大家振臂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救亡东北!”,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里,满是对英雄的崇敬与对民族的热爱


图片

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雕塑


图片

团队成员体验“站岗”


图片

团队成员沉浸式体验“游击战”


图片

团队成员采访“游击队”小朋友


在《抗联抗联》室外抗战实景剧中,女主角金安顺扮演者的一句 “每次喊出‘为中华民族而战’,都能感到各族观众握紧的手”,沉浸式的红色体验能让民族精神跨越年龄、联结各族群众。


图片

团队成员采访东北抗联革命烈士金安顺扮演者


图片

《抗联抗联》演出实景



从定格的历史到跃动的影像,再到沉浸式的艺术再造,实践团在 “两个结合” 的指引下,清晰探寻到红色文化赋能民族团结的新时代路径。调研仍在继续,传承永不落幕,民大学子正带着这份红色感悟,让历史照亮未来征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青春的浇灌下,生长出更加绚烂的团结之花




转载自 | 微信公众号:青年民大

来源丨“赴东北历史革命基地调研‘两个结合’背景下

红色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 实践团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