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晚,由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第二个结合”名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二讲,在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综合楼东区报告厅成功举办。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原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应邀围绕“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进行了立意高远、体大思精的讲授。受学校领导委托,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孔新峰教授为杨朝明先生颁发特聘研究员聘书,颁赠“第二个结合”名家大讲堂纪念牌,并主持讲座。校内外百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杨朝明教授首先深入探讨了文化自知与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与转换机理。他指出,文化自知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自知的必然结果。近代中国屈辱历史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与误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孔子研究院时提出的“四个讲清楚”正是破解“文化自卑”、实现文化自知与文化自信的关键。对文化“想清楚”才能“讲清楚”,文化自知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非盲目自大,而是基于深度自知的行动自觉。文化自知是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深层认知,唯有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才能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杨教授还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他指出,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内化于心,法治建设需与道德风尚同频共振,“心中有法”方能实现“天下无讼”。他援引《论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智慧,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长幼”中蕴含的人格平等与责任担当,澄清刻板印象导致的误读,阐发新纲常的治理价值。杨教授呼吁赓续传统“大人之学”的当代意义,扭转功利化教育倾向,做好基于经典体系的通识教育,涵养“爱”与“敬”的通感之心,培养“知是非、明荣辱、能担当”的新时代“大人”。杨教授指出,“协和万邦”的天下理念足以构成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厚重根脉。通过历史钩沉与时代叩问,杨教授有力呈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生命力。

讲授结束后,杨教授还就现场师生提出的儒学如何回应“先救母还是先救妻”等伦理困境、年轻人如何践行“天下为公”、中西哲学根性比较等问题,逐一进行了精彩回应。孔新峰教授高度评价杨朝明先生的卓越学术贡献,指出杨先生的讲座对儒学解决现代性困境的价值进行了深邃阐释,澄清了诸多谬种流传的误解和偏见;这些思考凝聚了数十年的学术积累,彰显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醇儒的价值追求,为我们深度理解“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历史纵深与实践路径。
该系列讲座由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期刊社协办,通过邀请全国顶级专家学者探讨“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性理论与重大实践问题,切实发挥国家高端平台引领作用,推动基地建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重要阵地和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建设强大引擎。
(文字:程春华 沈丹丹,审核:孔新峰 师英杰 袁海琴 ,图片:薛孟良)
师生听后感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岳凤兰:
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杨朝明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与生动的叙事风格,深度融合学术洞见与现实关怀,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这场讲座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精神脉络的深度解码,更是一次唤醒文化自觉、凝聚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为民族文化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展现了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深远意义及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质。
杨教授通过解析周公 “制礼作乐” 的历史意义、孔子 “崇周” 情结的文化内涵,以及 “儒” 字从 “濡” 到 “需” 的演变逻辑,深刻揭示了儒学 “天下归仁” 的王道精神与 “止于至善” 的价值追求。这种将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的视角,既展现了传统儒学的现代诠释力,又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团委书记 张良:
杨教授深入剖析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的演进脉络,指出文化自知是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唯有深刻洞察本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历史渊源与内在结构,才能在多元文化碰撞的当下,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杨教授旁征博引,从古代典籍到近现代文化思潮,从本土文化传承到外来文化融合,论证了文化自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深厚文化自知的必然升华。其对文化自知与自信的界定、转化机制的阐释,为文化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注入新活力,也为当下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指引,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应如何坚守文化本位,彰显文化魅力。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刘秀:
杨教授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对儒学的创新性阐释,系统揭示了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的精神密码,展现出儒学超越时空的当代价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以伦理关系为基点,将个人修身扩展至社会治理,强调责任与自由,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中国哲学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念、“和谐共生”为旨归的哲学体系,展现出迥异于西方哲学的文明特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哲学必能为构建更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独特智慧,彰显文化自信的深层底蕴。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任益萱:
“第二个结合”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此框架下,杨朝明教授以“文明中国”为理论视域,基于“三代而中国-天下”的宏大历史时空观,构建了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的完整理论范式,提出从“讲清楚”到“做扎实”的研究理路。通过回顾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文化积淀,杨教授不仅清晰勾勒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精神脉络,更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开掘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理论资源,充分彰显出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学术旨趣与现实观照。虽然讲座时间有限,但其引发的文化认同、激发的理论思考、唤起的使命意识,必将持续滋养我们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实践。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林欣茹:
杨朝明教授的授课由浅入深,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不仅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与深度,还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杨教授以他对于传统文化的虔诚信仰以及对于儒学的热爱,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哲学思想的伟力以及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定力。杨教授的讲解不仅使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崭新的思考角度与理解方法。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 王代昕:
通过杨教授的精彩讲授和孔院长的系统总结,我领悟到中华文明在中国人民的薪火相传中展现光芒,“第二个结合”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从而为当代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杨教授作为著名儒学研究者,深度阐释《论语》等中华经典,又结合自己参与文化传承发展的丰富经历,让大家受益匪浅,真正感受到文化担当正逢其时。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 陆子任:
孔子有一种集体英雄主义,是中国人自身带有的文化内核,是敢开风气之先的内核,是敢破顽固对立的内核。孔子是开创者,是如何开创、发展中国文化从而指明道路的开创者。他更指明了:中国文化应该是什么,中国文化应该怎么发扬。中国文化是什么?是忠恕,是爱敬;忠恕是中国的制度文化,爱敬是中国的哲学文化。 而我们又如何发扬中国文化?孔子的经历和《大学》都给我们启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杨教授的讲座使我更加确认了要成为社会担当者,要提高社会文化境界。在此之前,自身要找到心中之道,找准方向:明德知止,修身养性,治国理政,天下太平。这是天下为公的理想,也是我们修身律己、推己及人、超越自我、“濡润”天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