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第89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高端讲坛)在海淀校区北智楼515会议室顺利举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成旺老师应邀围绕“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演进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变革——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80周年”这一主题进行了学术分享。本期读书会(高端讲坛)由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师英杰副教授主持,邵士庆教授担任评议人,校内外5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期讲坛。

李成旺教授首先为大家讲解了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的历史观,以及西方近代哲学对二者的批判和超越。他指出,古希腊虽诞生了先进的历史学,但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论”传统注重把握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因而导致历史未被纳入其研究领域,而基督教试图通过“原罪叙事”打破必然性的束缚,从而以启示方式为西方哲学引入历史维度,并构建了一维线性发展的历史演进模式,但由于其将人类自由的实现寄托于神学教义,故而必然陷入一种“空洞的、实际上毫无实效的道德说教”,也就无法正确解答“历史-自由”之谜;与这两者不同,历史哲学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主要目的”和落脚点,自觉认识到自由不能基于知识或神学信仰而必须在历史过程中加以实现,进而以哲学理性寻求历史的秘密,是西方近代哲学在对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历史观的批判超越中所奠定的传统。
随后,李成旺教授系统讲解了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脉络及其演进逻辑。他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前,近代西方哲学诉诸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考察来探赜自由问题,却把人类历史理解为由观念或精神主宰的过程,由此构成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变革的思想背景,正是通过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即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识到,如果不能揭示观念论历史哲学思维前提的现实来源,进而彻底超越近代西方观念论历史哲学传统,就不可能解答“历史-自由”之谜。
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章节的文本考察,李成旺教授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变革的四重逻辑:首要环节是基于“纯粹经验的方法”确立考察人类历史的实践前提,超越近代西方观念论历史哲学“概念在先”的实体思维;关键环节是上升到哲学层面对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五种维度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深入考察,系统揭示只有透过全面生产视域才能解读一切社会现象的深层根源,进而超越近代西方观念论历史哲学基于精神运动的抽象逻辑运演范式,为找到实现人的自由的路径提供科学方法论;三是基于全面生产视域指出人的自由状况直接取决于现实社会关系状况,以现实手段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到真正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超越了近代西方观念论历史哲学精神自身发展理论;四是确立无产阶级作为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彻底转变也即实现真正共同体的历史主体,超越了近代西方观念论历史哲学的英雄史观。
李成旺教授进一步指出,正是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才真正完成西方哲学史上的历史哲学变革,由此人们才认识到只有透过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才能把握纷繁复杂的世界以及历史的本质,只有诉诸生产方式的变迁才能破解“历史-自由”之谜,进而开启了在生产劳动中把握人类历史,并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人的自由的全新的理论图景,这一智慧为人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并揭示实现自由的正确路径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他强调,当前研究者们学习18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要以“深入文本、打开思想史视野和保有现实关切”这三个“方法自觉”重读经典,回应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面对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带给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变化,面对知识生产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我们须拓展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分析框架,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回应社会生活重大挑战的科学指引作用。

在问答交流环节,李成旺教授与现场师生围绕“世界历史”“意识形态是否有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与其他章节的理论联系”“黑格尔概念辩证法”“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如何看待精神生产的作用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之间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点评环节,邵士庆教授认为李成旺教授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的阅读范式,基于明确的问题意识并通过对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发展脉络的考察,在广阔的哲学史视域中厘清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变革的精神实质,为师生做了一次思想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前沿课、研读经典的示范课。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自创办以来,获得北京市委宣传部、教育工委等单位的支持,先后被纳入“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首都“京彩文化青春绽放”等品牌文化项目。本次读书会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委讲师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