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北京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团信仰行系列巡讲走进中央民族大学

时间:2025-04-11 浏览量:

  4月7日上午,“‘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北京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团系列巡讲走进中央民族大学。6位百姓宣讲员和行业先进代表在丰台校区综合楼东区报告厅,结合亲身经历,用鲜活的故事为民大师生呈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



北京市社科院(市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处副处长徐艳丽、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红亮、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师英杰出席报告会,与学校师生代表100余人现场聆听了百姓宣讲员的感人故事。报告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张宏斌主持。



宣讲会上,北京市非遗项目平谷调大鼓传承人李克文以鼓为笔、以曲为墨,将传统曲艺融入现代旋律,赋予百年大鼓新的生命力,展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与担当;以毕生精力收集邮品、宣传长城文化的孟宪利与徐兰凤夫妇,不辞辛劳穿梭于长城内外,以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资料,向国内外友人传递长城背后深厚的民族精神与历史内涵,诠释中华文明守护者的文化自信;承载着红色血脉的青年志愿者夏芸枫饱含深情地向革命先辈写下了一封穿越百年的家书,用笔墨倾诉“山河已无恙,薪火永相传”的赤诚信仰;大北照相馆的摄影师贺柏音,穿梭于时代浪潮之间,展现“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留影”的使命担当;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生种涛,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用仁心仁术诠释“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展现新时代中医人的坚守与奉献;“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用嘹亮豪迈的嗓音唱响对运河的热爱,让古老的歌声在新时代继续回荡,展现对运河文化根脉的守护与传承精神……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旋律、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言,他们以平凡之躯铸就不凡之志,以默默耕耘成就伟大事业,为民大学子带来了一场触及灵魂、启迪智慧的大思政课。


宣讲会最后,孟宪利和徐兰凤夫妇向在场师生展示他们收藏的珍贵获奖邮集,并深情讲述了藏在岁月中的长城故事;望京医院种涛医生也在现场进行了义诊活动,引发大家的热情参与和积极互动。



师生们一致表示,百姓宣讲活动聚焦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有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生命力,要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领悟,以实际行动为首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学生心得: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研究生 李欣

聆听了平谷调大鼓第五代传承人李克文老师的宣讲,我深受触动。拜师学艺时,年逾不惑的她克服诸多困难,日夜苦练鼓板功夫。她不仅传承技艺,还创新口诀、创作新曲,让平谷调大鼓焕发生机。她不仅自己坚守,还积极创新,利用直播平台传播平谷调,吸引众多粉丝,培养出年轻传人。李克文老师让我看到,传承非遗不仅需要热爱,更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向她学习,积极投身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它们,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 李婧

在北京市先进人物面对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百姓宣讲走进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场报告会上,宣讲人生动的宣讲,让我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深切领悟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所蕴含的磅礴力量:平谷调大鼓传承人李克文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练艺,让充满民间乡土气息的平谷调大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她坚信一代代传承能让这份文化彩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份坚守与信念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传承它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林业大学的夏芸枫以志愿服务延续革命精神,在建党百年庆典志愿服务中,用穿越百年的家书告慰先辈;赵义强用响亮的通州号子让运河文化“活”起来,徐兰凤讲述丈夫珍藏长城宝物传递长城故事,种涛的中医故事、贺柏音用镜头记录时代的华彩瞬间,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和弘扬着中华优秀文化。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让我深刻领悟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向他们学习,以匠心守护文化,以行动传承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行动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  王旭

通过参加先进人物面对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活动,了解了这些“百姓视角”的故事,让我触摸到了文化传承的温度。平谷调大鼓传人李克文,从自己手磨老茧、咬牙含泪苦练,再到创造《爱心妈妈》等作品传递家国情怀,把艺术当作毕生的事业。运河号子传承人赵义强一家三代守护“根”的执念,组织队伍让百年号子在京津冀响起,代代运河人,铮铮民族魂,诠释了“民族魂”如何扎根民间。而夏芸枫家族的红色血脉——从陈潭秋到建党百年家书,再到征兵工作的接续,更让人明白传承是信仰的传递。孟宪利用半生收藏长城故事,一本《话说八达岭与长城》让砖石有了温度;中医种涛以独创针术治愈患者,去青藏做志愿者,治好了一位右膝疼了十几年的藏族姑娘,展现了医者仁心的无界大爱。大北照相馆贺柏音的镜头里,定格了民族复兴的铿锵足迹。这些普通人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坚守,让非遗、红色基因、民族技艺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鲜活存在。他们用行动证明:文化传承不需要宏大叙事,只需一颗赤诚之心,便能点亮时代的星火。


文字 | 王铭康 马静雅

图片 | 薛孟良 侯利帅

审核 | 孔新峰 师英杰 袁海琴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