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第二个结合”名家大讲堂第三期|邹广文: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构建

时间:2025-05-12 浏览量:

  5月7日晚,“第二个结合”名家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三讲在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综合楼东区报告厅成功举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围绕“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构建”这一主题,进行了宏阔深远与深入浅出的讲授。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彭勇教授为邹广文教授颁发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聘书,颁赠“第二个结合”名家大讲堂纪念牌,并主持讲座。校内外近三百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邹广文教授深入解读了以“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议题。他指出,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其主体性所表征的是人的文化生命,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信念。文化主体性的互鉴与新文化的创生,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凸显了文化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张力。拥有了文化主体性,才能拥有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具备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坚定与自觉。


     邹广文教授还深刻揭示了全球化、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的深层联系。他强调,资本全球化使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选择陷入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关系,形成了“中体西用”、中西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中国式现代化更要破解“体用之争”、“非此即彼”的文化心结,在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唤醒中国文化自觉,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发展中坚持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当代中国需要文化主体性洗礼,在现代性构建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要作出选择性的改造和更新。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本土文化在转型中能实现多大程度的主体性自觉。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标志,真正民族文化自信的达成,需要与“他者文化”建构起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关系。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觉醒,它唤起了整个民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创新意识,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物质经济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同样可以长出现代化的基因,可以长出现代化的种子。


  邹广文教授强调,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建立起来的,未来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基于内在生命信仰的真诚实践。 “第二个结合”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双方平等关系,马克思主义代表着现代的一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传统的一方,用马克思主义激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缓解传统和现代的张力。巩固文化主体性,就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造就新的有机统一文化生命体。同时还要确立健康的文化反省态度,涵养文化平常心,克服两极对立思维,实现文化间的彼此尊重。未来中华文明的演进必将是文化主体性不断塑造、完善、巩固与变革的过程,未来人类世界所呈现的必将是多重现代性的文化景观。


     讲授结束后,邹广文教授回应了师生提出的“文化发展如何适应人工智能”、“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等问题。邹教授指出,技术和人文是“同属一车的两个轮子”的关系,不但需要把握“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还要思考“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文化有形象系统、制度系统、价值系统三个层次,最为核心也最难实现交流的是价值系统,中国文化的崛起,最重要的是让中国在文化价值层面走向世界。彭勇教授最后总结指出,邹广文教授的讲座立意深远、内容丰富,深刻阐释了文化主体性的知识体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为深入理解中华文化主体性与“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思想启迪。



  该系列讲座由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科研处、期刊社协办,邀请全国顶级专家学者探讨“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性理论与重大实践问题,切实发挥国家高端平台引领作用,把基地建设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重要阵地和中央民族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引擎。



师生听后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谢景海: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与创新转化的能力,其核心在于以动态平衡的智慧处理“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文化主体性的构建既是守护精神根脉的坚守,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唯有在与他者文化的对话中持续激活传统基因,才能让中华文明真正成为“多重现代性”世界图景中的引领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刘然:

     邹教授的讲座诠释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参与全球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构建中华文化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根脉和魂脉是核心内容,“第二个结合”是基本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目标。


经济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 吉晓杰:

     邹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收放自如,用缜密的逻辑和凝练的语言,从哲学、经济和历史等多个学科视角就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建构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邹教授所提出的诸多观点,如市场经济运行需要重视人格平等、遵循人的主体性原则、摒弃零和博弈的消极观念、秉承“美美与共”的理念、在“第二个结合”中造就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命体等,值得我们不断学思践悟。


理学院2023级学生 王飞阳:

     中华文化主体性不是封闭的自我标榜,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动态力量。它既包含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又体现为对世界文明的包容与创新。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文化主体性建构的时代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解了中华文明如何实现“内生与外化的统一”。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保持独立,既扎根五千年的厚重积淀,又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对话,形成“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格局。


理学院2023级学生 阳伦杰:

     这次学术讲座令我受益匪浅。邹老师的阐释为我解开了许多困惑,使我对“文化主体性”的内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文化主体性的构建,彰显了文明演进中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动能,强调的是在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下的价值自主与文明赓续。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邹老师引导式的讲解过程也展现了不同知识体系间深层逻辑的相通性,让我思考在数学上该如何理解和剖析一个问题,给了我很多方法论意义上的启迪。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4级学生 聂颖:

     正如邹老师所言,主体性问题是现代化必须回答的问题。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主体性的构建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字丨程春华 沈丹丹 刘怡婷 陈俊辉 赵祎楠

图片丨薛孟良

审核丨孔新峰 师英杰 袁海琴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